地铁16号线从西山脚下的北安河站,到卢沟桥旁的宛平城站,每站设计风格围绕“古韵京廊”主题,正可谓是从“西山晴雪”到“卢沟晓月”的京韵地铁线。
地铁是民众选择最多的公共交通方式之一。由于不同线路的建设时间相隔很远,地铁站的设计也从一开始的简洁统一,到现在拥有了不一样的风格和主题。换乘不同的线路,仿佛可以沿着时光的轨迹触摸到不同年代的肌理。16号线的设计者以“古韵京廊”为主题贯穿每个站点。以下车站由南至北方向排列。
宛平城站 地铁里的“红色根据地”
宛平城站坐落在卢沟桥附近,是16号线南端的终点站。宛平城作为抗战历史根据地,也是“七七事变”的爆发地,附近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七七事变”弹坑遗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等红色旅游目的地。作为如此有纪念意义的一站,设计者们自然想要把历史进程中重要的时刻融入站台设计之中。当列车的大门打开时,我就感受到了设计者的此番用心。整个站台以红色为主色调,在扶梯两侧分别有两片以五角星为外轮廓的玻璃,第四、第五个角的边缘延伸出来,达到让视线更为清晰开阔的效果。沿着扶梯向上,来到了二层站厅。抬头看上去,更是让人惊叹,站厅顶端的天花板像是一条红色跑道,又像是一条飘舞在屋顶的丝带,从站厅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在红色“丝带”上,点缀着大小不等的五角星,在灯光的投射下格外耀眼。这一颗颗星星仿佛是先烈们为我们点亮的指路明灯,是他们用鲜血铺平的道路。让我顿时想起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不禁感叹,就是这些“星星之火”为中国的强大筑起坚不可摧的基石。
除了站厅顶端的设计以外,两面墙上还有两幅非常有特色的壁画。与其说它是壁画,不如称其为“立体艺术雕塑”更为准确。
当你近距离观察时会发现,作品是由很多三棱柱组成的。三角形的两个平面分别绘有不同的图案,近处只能看到一些色块的堆积,从较远的位置才能看出它的全貌。这两幅壁画可以分为两面,从一端以45度视角看过去,场景勾勒的是卢沟晓月、宛平城墙的景色以及卢沟桥上千姿百态的石狮子。当我走到站厅另一端回望,此时展现在眼前的是卢沟桥上飘舞的旗帜,火红的颜色与站厅整体设计融为一体。这种设计巧思非常有深意,将宛平城的历史、人文、风貌全部融入站厅的装置之中,呈现出独特的视觉创意效果。
在站厅、站台中完整走一圈,最为突出的感受就是设计中的视觉语言,与其所想表达的坚毅、刚强、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是一致的。一座小小的地铁站为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打开一扇门,让他们感受到宛平记忆与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东管头南站 连接房山线的枢纽
东管头南站是房山线与16号线的一座换乘车站,同时也是房山线东北端的起终点站。东管头南站的名字很有趣,这个地区因为是“掌管水的源头”而得名。东管头南站位于丽泽商务区附近,所以车站的设计风格更加偏向极简和现代化,整体以亮黄色和充满科技感的银色为主。上了二层站厅后,犹如进入了未来科学空间站,银色的线条从墙壁一直延伸至房顶,线条中穿插着明黄色的设计点缀,像海浪一般增添了一丝起伏和跳动的节奏。通道口同样由流畅的曲线打造而成,整体造型如同金黄色液体沿着墙壁缓慢流下。这样的设计让换乘通道不再是单调的连接入口,更像是艺术馆内的独特展品。
站厅一侧墙壁上可以看到两幅曲线型不规则的壁画,外轮廓由曲线构成,就像是在墙壁中拉开了两扇帷幕,从底端一直延伸至尖尖的顶部。整幅壁画由黄色、棕色和银色组成,画面内容层层叠加,每层由不同的颜色区分开来,形成了一幅立体的作品。两幅作品的主题是刻画大国气度,分别以“一带一路”传统文化和金融商务与科技创新为灵感进行创作。在其中一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树木、群山、驼群、飞天等抽象的剪影,形成了“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缩影。在另一幅作品中,以黄色与墨绿色为主色调,机器人、齿轮、航天员、重工业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描绘出如今科技与贸易相辅相成,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这两幅立体结构作品一前一后交相呼应,仿佛是历史与现代的跨世纪对话,通过大胆的色彩和设计元素从站厅中脱颖而出。创作者意在让人们在忙碌的换乘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建筑设计的魅力与巧思……
Tips:
北京地铁16号线途径北安河、西北旺、西苑、苏州街、国家图书馆、东管头南、丰台、丰台南、宛平城等29站,全长49.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