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巩华城 京北的一座皇城
作者:文·图/ 高文瑞
发布时间:2025-01-20 15:27



古城规制如皇城

巩华城早有所知,看过图片,有了形象认识。百闻终究不如一见,及至近前,依然感到震撼:哪里是京畿,分明如大内。门洞高大,足以宽敞进入盛大仪仗,绝非一般城堡,墙虽残破,气派犹在。



城堡规制,多有不同。俗传二门为堡,三门为城,三门以上便有了规模,可以称城。城也有区别,边关隘口,县州治所,分出大小,有三门,也有四门。这些多为地方建造,一地中心,很有影响。而巩华城则高出一筹,为皇家官员建议建造,城墙的高度规制,砖石的用材精良,门额的内容笔力等等,不同凡响,俨然一座皇城。 



此地处京城之北,沙河之畔,初名沙河店,也称沙河屯。明朝朱棣做了皇帝,五次亲征漠北,出京一天行程,正为住宿之地。皇后徐氏去世,明成祖急选陵地,定为天寿山,此地又为上陵休息之处。这里盖起了皇帝住所,那时称沙河店行宫。至明正统年间,洪水暴发,行宫建筑及护军营房皆被冲毁。此后,行宫荒废近一个世纪,残破不堪,留下什么遗迹,无人说清,只有历史记下了,旧有明行宫。  



嘉靖十六年(1537年)三月,明世宗途经沙河,驻跸此地,看到永乐皇帝行宫遗址,感慨良多,思绪万千。时任礼部尚书的严嵩看出嘉靖皇帝的心思,马上进言。他对国家大势做了一番分析:沙河在上陵的大路上,进出京城路途适中。行宫遗址应该修复。更为重要的是,此地距居庸关与白羊口很近,如果盖了行宫,再建起城池,派官兵戍守,不仅可供皇帝驻跸,还可以向南保卫京城,向北守护陵寝,向东支援古北口,向西扼守居庸关,成为京城北面的一座重镇。



巩华城为正方形,南北径二里,东西径二里,周长通一千一百五十五丈八尺。城墙高三丈五尺,内夯黄土,外包青砖,砖下五层条石,精工细做。墙上建有雉堞,砖铺马道。有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城开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五卷五伏,规制最高。南北城门各开三座门洞,城门上建有城楼。嘉靖皇帝赐名巩华城,汉白玉门额镶在正门。城门南名扶京,北名展思,东名镇辽,西名威漠。城门名称,各有含意,立意高远,气魄宏伟。扶京门额、展思门额镶在瓮城门上。字迹工整大方气魄,据说五块汉白玉门额均为严嵩书写。门额没有落款,不能确定。而严嵩喜爱翰墨,书法极为漂亮。城门外各建瓮城。瓮城半圆形,取天圆地方,外圆内方之意,还具有运兵作战功能。敌人倘若攻入瓮城,门内设有千斤闸。守城的士兵放下千斤闸门,切断敌军归路,利用瓮城上的垛口或箭孔,用箭、石、滚木围歼,瓮中捉鳖。城四角设有角楼,凸出城墙,便于防御守卫。距城墙外挖有护城河,阻隔铁骑。



城门行走,各有规矩。正中门洞为皇帝銮驾仪仗行走,也就更为高大。两旁的门洞走文武百官。部队官兵走东西二门。东西两座瓮城门向南开,不直对城门。

巩华城是皇家祭祖活动中途的安顿之处,也是南护神京,北卫陵寝的重镇。城内行宫围墙红色,南墙上设有三座门,称迎正门。门外有一座石牌坊。行宫居于城中偏南,地基加高数米,青砖墁地,贯通南北的御道用大理石铺就,青白两色分明。宫内正中殿堂,东西配殿为帝后寝宫,建造精致,黄色琉璃瓦顶;周围群房为随銮文武大臣及太监歇宿住所。城内建有分守公署、奠靖所等办公机构。东西北三面建有营房500间。其他别无建筑,亦无民居草庐,为空旷之地。



为防水患,城堡地势抬高,若在明代,旷野之上,城堡拔地而起,两里地见方,规模宏大。城楼耸立,角楼四称,巍峨壮观。远远望去,巩华城高耸,有人称为巩华台。

嘉靖年间,正是北方威胁日益严重之时,也难怪谋臣提出如此建议,所以巩华城建得既有皇帝行宫的豪华,又有军事防御的威武,成为功能兼备的城池。巩华城建起后,最初安排勋臣驻守。随着局势的变化,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改为副总兵。设立昌镇后,军队高官入驻永安城,指挥系统前置。巩华城改由守备驻守……

 


Tips:

1、去巩华城极为方便,乘地铁昌平线既可到达。还可乘345路、昌平22路、昌平53路、郊100路等路线到沙河站,下车行走不远即可到达。

2、巩华城古迹很多,可以花时间细看。

3、朝宗桥是京畿三座古桥之一,不要忘记看噢。

4、沙河是个大地界,市场规模大,游览完巩华城还可到那里采买。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