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历史档案馆盛载千秋的继任者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始建于1925年,是负责收集、管理明清两朝及以前各朝代中央机构档案的国家档案馆,档案馆的代代传承,为今日明清史学研究的繁荣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档案馆旧馆为皇史宬,近些年来由于档案保护的需要以及越来越多学者的查档需求,建立了新馆。新馆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祈年大街,整个档案馆的设计吸收了中国古代斗拱建筑的精髓,主入口采取了内凹式设计,整体建筑风格舒朗庄重、大度雍容。进入档案馆后,坐上电梯到达四楼,便来到了《盛载千秋——明清档案装具陈列展》。
这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重要展览。一档馆不仅收藏了皇史宬的全部资料,更继承发扬着中国历朝历代重视历史、珍藏档案的优良传统。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王朝都有将国家珍贵典籍藏于“石室金匮”的习惯。“以金为匮,以石为室”,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皇史宬,正是体现“石室金匮”理念的建筑杰作,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
金匮和龙柜是明清两朝极具特色的皇家档案装具,金匮原存放于皇史宬正殿内,龙柜曾存放于皇史宬东西配殿,后移往景山寿皇殿。目前,金匮与龙柜都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其中金匮库区珍藏金匮120座,用于收贮实录、圣训,龙柜库区珍藏龙柜86座,用于收贮皇室宗谱——玉牒。为了使更多人了解金匮和龙柜以及相关的档案文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展藏结合”的形式推出了《盛载千秋——明清档案装具陈列展》。因为文物保护的需要,金匮库区与龙柜库区分期开放。
龙柜皇室谱系的传承者
踏入龙柜库,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排映有云龙暗纹的高大木柜,以此方知龙柜之名由何而来。龙柜库中主要展出的都是清代龙柜,由工部制造,木料以杉木、松木为主,用于收贮宗人府玉牒馆编纂的皇室宗谱。一眼望去,一排排高大的龙柜,每个柜子的长宽与高度都惊人的一致,可见龙柜制作的不易。毕竟在古代,这么多高大又一致的木材仅是搜寻起来就十分费力,更何况还要制作成如此精良、足以传承后世的龙柜,这体现了古代皇室对于档案保存的严苛要求,以及对工艺的追求。据介绍,在明清以前,华北乃至于整个江南的华贵名木几乎都被一扫而空,朝廷不得不从数千里之外的云南、缅甸等地的深山老林里砍伐下这些直径在1米以上的巨木,再由水路几次转运至通惠河口岸的仓库中,如此大费周章,方才给今人带来精良工艺与厚重历史的深深震撼。
在龙柜面前静静地站立,仔细端详,龙柜为对开门立柜,安装铜合页及面页,锁头以鱼形、如意形为主,暗藏着吉祥如意的祝福。一室之中,黄红相间,其中贮藏宗室玉牒的龙柜漆为黄色,觉罗玉牒柜则漆为红色。如果再走近些,能看到龙柜表面以阴刻描金龙纹装饰,柜上绘制有二龙戏珠纹、云纹及海水江崖图案等等,纹饰线条流畅,生动传神。这些图案是为人熟知的皇室象征,我们在故宫等各大博物馆中或许都曾见过这些图案,然而这次却是在木材之上见到,龙柜上的龙若隐若现,如在云中,真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昏黄的灯光下,仿佛走进了因岁月而模糊的历史长河中,似乎轻轻推开折扇龙柜的门,背后便是巍巍清宫。
龙柜中所藏之物玉牒,也就是清代皇室宗族谱牒,分满、汉两种文字,大、小两种开本。清代玉牒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备的皇室族谱,已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名录》。玉牒按所收支系可分为宗室玉牒和觉罗玉牒两类,按修的格式又可分为横格玉牒和直格玉牒(也称竖格玉牒)两类,横格表示支系,直格表示辈分。宗室记于黄册,觉罗记于红册,并各有满、汉文本,成书后以同色云缎包裹,放入龙柜贮藏。各卷按支系载入,同一房头下以长幼为序,存者朱书,殁者墨书。相比藏于民间各家所持的家谱,玉牒更加简洁、清晰。而在一本本玉牒之下,埋藏着中国古代王朝百年不变的血脉法则:长幼有序、嫡庶分明……
Tips: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祈年大街9号。
电话:010-63096489
交通:乘坐北京地铁2号线、5号线,在崇文门站下车出H口向西600米。
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6:30(16点停止入馆),周六9:00-17:00(16点半停止入馆),周日及法定节假日暂不开放,特殊情况另行通知。龙柜库的开放时间为每年4月1日至9月30日,金匮库则于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开放。
预约方式:提前在网站和小程序预约或现场预约,参观展览和查找借阅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