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小肠陈卤煮火烧制作技艺 精细工序,卤香传世
作者:文·图/ 京根儿
发布时间:2025-03-21 14:54



几个小凳,几张小桌,北京卤煮江湖便由此诞生;一群食客、几代相守,一碗卤煮火烧却承载了口味之外的迷人温度。手手相承、余味悠扬,坚守着的不仅是手艺,更有敬畏。坐在北京老字号小肠陈的店中,听着第四代传承人陈秀芳分享着小肠陈的故事及技艺,折射出的却是不少北京老字号所共同经历的步步铿锵。



坚守,一位老人的守候

据史料记载,小肠陈的卤煮火烧可追溯至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第一、二代传承人陈兆恩、陈世荣父子在宫廷御膳苏造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用猪内脏代替原有食材,并依据内脏特性对调料进行改良,诞生了卤煮火烧的雏形。第三代传承人陈玉田,为生计拾起了祖上传下来的手艺,让卤煮再次出现在北京的闹市之中。在继承的同时,陈玉田也在不断改良。一边经营一边摸索,在技艺与配方的基础上,结合食客们的反馈与喜好,逐步对调料、食材、技艺、火候等进行完善,最终形成了小肠陈肠肥而不腻、肉烂而不糟、火烧透而不粘的特点。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陈玉田与他的小肠陈卤煮并入燕新饭馆。



陈秀芳回忆,最初考虑是否继承家业时也经历了心理斗争。当时她在印刷厂担任质量管理岗位,难以舍弃本职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南横街附近的一座中式小楼成为了小肠陈新的主场,陈秀芳一边筹集资金,一边积极推动卤煮火烧的制作与经营。在多方努力下,小肠陈在北京饮食江湖中再次浮出水面,那时北京只有这一家卤煮。退休后的陈玉田依然坚持每天去店里,亲手切上几碗卤煮,和越来越多的顾客成为了老朋友。父亲对于食客之情的回报与敬畏,也在感染着陈秀芳,她决定全身心投入这项事业。



对话,手与食材的交流

一碗卤煮火烧,之所以能够享誉京城,深受几代老饕喜爱,其中的奥秘何在?

关于小肠陈卤煮火烧的制作技艺,陈秀芳一一道来。对原材料的把控,成为了一碗地道卤煮的首要门槛,这样的门槛是小肠陈经历多次考量而诞生的。实践发现,从屠宰场直接进货的原材料质量拥有很大优势。虽然这要付出很大的成本代价,但把控食材的第一道关才是重中之重。



有人会发现,小肠陈的卤煮脏器味道并不明显,但口感上并不发干,而是非常滋润。这是因为在原材料的清洗环节便已经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例如肠子的清洗,首先要通过清水清洗,而后将肠子由内而外翻出,使肠内壁露在外面,在这一过程中不单要保持肠子的完整度,也要注意清洁到每一细节。面对翻出的肠内壁,将多余的油脂一点点去除,但为了照顾口感的需要,也要进行相对保留,使肠子在炖煮过程中,受到油脂的滋润,力争达到最佳的口感。去除一定肠油的肠子,再经过清水的细致揉搓、清洗,达到清洁去味的效果。对于肺的处理同样不可马虎,结合如今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小肠陈尽量采用肺叶部分作为主要食材。由于是下水类食材,清洁后的肠子与肺还要经过汆烫进行再次去味,便于后续配送。



豆腐与火烧的制作同样不能忽视。为了保证食客的口感与饮食卫生,小肠陈过去都是自己制作豆腐,鉴于现代市场法律法规,如今也都从正规企业集中采购。首先,将豆腐切成方块,而后改刀切成三角,一块块加工好的豆腐沥干水分后进入油锅炸至金黄。与常见的火烧有所不同,卤煮中所用的火烧以硬面形式出现。根据季节、温度的不同,饧面的时间也有所差异。随后按照一定标准揪成面剂子,为了在汤中更加入味,还要折叠、按压使面饼达2-3层厚,才能入锅烙制……

 


Tips:

北京小肠陈饭庄(方庄店)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芳群园三区11号楼。

电话:010-67620251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