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独具老北京地方特色的人文空间里,有历史、文化、生活、人情与故事,可以读出胡同生活的基底。
卖书、卖文创、卖咖啡、卖酒,还卖包子,它是一个书店,一个文化艺术展览空间,一个阅览室、自习室。在“共生院”里开书店“可能有书”,以艺术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用全新理念做空间运营。
位于东城区前炒面胡同的“可能有书”,“前世”是风月楼,多年前还曾是享誉京城的粤菜馆“羊城美食”,它与六户居民共处同一个院落近30年之久,见证过几代人的人情与故事。
“无序的”书店
从东四地铁站下车向西580米进入前炒面胡同,远远地就能看见青砖灰瓦木结构的“可能有书”。推开一扇不大的木头门走进来,可以看到一个半户外的前院空间,一楼左侧是饮品区,右侧是文创区;二楼则是安静的自习室。
裸露的红砖墙,明艳的绿色柱子,咖色木桌木椅,灰色的地砖,质朴纯粹。穿过层层墙洞,是三个串联着的阅读空间——咖啡屋、出版局、田野场,好似在胡同穿行,感受到大杂院空间的进深和层次,再时不时地向大杂院张望一下,猜测院子的主人。从书店东面的一扇木窗可以看到大杂院的六户人家,看见彼此的“风景”,而且这儿有小小储物格供邻居收纳物品,实现公私空间的共生。另外一面墙上还保留着“前世”饭店留下来的一块瓷砖,穿越岁月的斑驳。仿佛通过层层叠叠的时间积累,是我们对“可能有书”完全打乱了“有序”,不按常规逻辑出牌。
读出胡同生活的基底
热销图书摆满红砖墙,图书陈列区的诗歌、文学、哲学、电影、社科,都是按书店主人的感觉陈列,触手可得。这里没有厚重的书架带来的压迫感,由墙体改造而成的凹凸结构,自然而然地作为书籍展示的窗口。图书选品调性小众,有自己独到的选书标准。
经过和“可能有书”主理人赵晨的交谈,我了解到他们有选书师,每两周选一次书。这位出版行业的选书师也是个十足爱书的“书虫”,精准把握最新出版动态与风向,总能拿到一手讯息与新书。读者可以从书的浩渺海洋中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书店正是对接了这种需求,将最好的书籍推荐给读者。“可能有书”因其高质量而登上畅销书排行榜,还有很多顾客是看了小红书热销图书榜单过来选书,至少50%的消费者是奔着店里的图书选品质量来的。
每过一个月,店内要重新更换一批新书,并定期更改图书和文创产品的陈列摆放。而那些被“淘汰”下来的“旧书”,大部分被团队打上“可能有书”的Logo,“漂流”给酒吧、咖啡馆、民宿等场所,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服务。
文创区有项链饰品、挂画、明信片、冰箱贴……摆放着的独立艺术家的作品,都由艺术家亲自策展,每三个月更换一次新品,交替陈列不同艺术家的作品……
Tips: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前炒面胡同49号。
地铁:8号线中国美术馆B口(东北口),步行900米;5号线、6号线东四C口(东南口),步行580米。
公交:58路、101路、109路东四路口东,步行315米;84路、106路、110路、116路、128路东四路口南,步行103米。
时间:周一至周日10: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