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这是古人对四时风致的经典总结。风花雪月相较下,春花的魅力来得太过直接,那些或明艳或淡雅的色彩再加上一抹馨香,实在让人无法招架。皇宫内外,曾有不少不负韶光的好去处,皇帝们在打卡花事的同时,留下了许多让人玩味的春天故事。
牡丹花开康雍乾三帝齐聚的佳话
雍正皇帝曾形容牡丹花是“天下无双品,人间第一花”,《花经》中更是以“一品九命”来盛誉牡丹。康、雍、乾三帝聚首圆明园牡丹台的故事家喻户晓,康熙皇帝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春天曾两次驾幸皇四子胤禛的圆明园临宴。这一年三月二十四日,刚好遇上难得的春雨,牡丹台前国色天香,大叶牡丹争相绽放。第二天,皇四子胤禛照例在小殿准备了宴席,康熙皇帝来到牡丹台,他发现眼前借着雨气的牡丹花势比十三天前看到的还要好,于是“慈颜有怿”。这时,胤禛便以弘历之名报于皇帝,弘历遂得“觐于斯堂之内”。以后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康熙皇帝看中了弘历,命养育宫中,从紫禁城到避暑山庄,从木兰围场到畅春园,历夏经冬,祖孙二人度过了仅有的七个多月的生命交集。乾隆皇帝登基后,在几十年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地回忆在圆明园因为牡丹花而与皇祖的这段缘分,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这座牡丹台也在44年后,被他冠以“纪恩堂”之名,以示不忘皇祖的鞠育之恩。
巧合的是,当我们今天带着这段往事重新审视描绘于乾隆九年(1744年)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时,牡丹台前怒放的牡丹花不多不少,刚好200余株,而康熙、乾隆二帝共同生活过的时日也就是弘历后来所说“夙兴夜寐,日觐天颜”的日子,算来也正是从春到冬的二百余天。这会是皇帝命唐岱、沈源两位画师的有意为之吗?更可能是历史的巧合吧。
玉兰花开皇帝烧脑科普秀
清宫观赏玉兰的最佳处,在圆明园西峰秀色。乾隆皇帝曾说这里“轩爽明敞,户对西山,皇考(指雍正)最爱居此”。西峰秀色有一座三卷大殿名含韵斋,斋前空地上植有六株(一说十余株)玉兰。虽说树植稀疏,但每到花时却“花气袭人,宛入众香国里”。况且玉兰属于“一树繁花”的类型,可以营造出亿万花瓣争相吐蕊的美丽景观,所以这里成为清帝最经常观赏玉兰花的地方。关于含韵斋玉兰,还曾留下过一段皇帝为植物辨名的科普往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玉兰花多为白、紫二色,这当然也是乾隆皇帝的经验。一天,他到含韵斋,一边欣赏白玉兰,一边翻看历代文人歌咏玉兰花的诗章。看着看着,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群芳谱》中记载的白玉兰和紫玉兰是两种泾渭分明的花属,其中的紫玉兰叫辛夷,它还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木笔。历代文人在描写玉兰花时,关于木笔的概念是相当混沌的,有人称紫玉兰是木笔,也有人冠之于白玉兰。这一差异引发了皇帝的好奇,遂唤多位花匠一问究竟。花匠们告诉他,原来含韵斋中的白玉兰也和紫玉兰有关。本来的玉兰花开很小,而且丛条不成树若要它们花开大瓣并且成树,就需要嫁接在紫玉兰的枝干上。如此一来,曾经紫色无味的花,就变得白色馨香了,枝干也能壮硕许多。经过不断观察,皇帝总结出了规律:白、紫玉兰,本就相近,而嫁接后的玉兰,开白花,味香,花型尖锐与紫玉兰无二致。所以,皇帝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就是历代文人歌咏玉兰时,那些称白玉兰为木笔的,其实并没有错,它们本来就是和紫玉兰嫁接而来;而《群芳谱》和另外一些文人仅以紫玉兰为木笔的,反而显得机械、偏颇了。故而,白玉兰也应当称为“木笔”,紫玉兰本有“辛夷”之名,这样二者也就明晰了。每到春天,皇帝来含韵斋观赏玉兰时,都要在诗文里重提他的“玉兰木笔之辨”,引为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Tips:
门票:故宫博物院不售当日票,实行实名制预约、检票,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故宫博物院”小程序预约门票及展览,同一证件每个参观日仅能预约一张门票。每日预约分为上午、下午两个时段,上午时段的最迟检票时间为当日12:00,下午时段的最早检票时间为当日11:00。门票(大门票和钟表馆、珍宝馆门票)及展览于参观前7日20:00开始预约,限参观当日使用有效。年票观众须至少提前一日登记参观。午门为唯一参观入口。
时间:4月1日-10月31日08:30-16:00;11月1日-次年3月31日08:30-15:30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客服电话:400-950-1925(08:00-20:00全年无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