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漫步北京 从虎坊桥到珠市口
作者:文·图/ 王小米
发布时间:2025-04-23 15:21



天坛以西,胡同和文化街区众多,比如天桥历史文化街区等。该区域毗邻中轴线,分布了大量历史遗迹。如今,这一带经过了升级改造,已经焕然一新,不仅承载着北京南城的历史故事,更将北京独特的烟火气用鲜活的方式再次呈现。

 

虎坊桥

点绛唇咖啡



在虎坊桥十字路口的西南角,远远能看到一抹红墙,与周围古色古香的小院建筑相得益彰。红墙上用毛笔字写着“点绛唇”三个大字,这便是坐落于湖广会馆里的点绛唇咖啡馆。一进门就看到一片长方形水池,池中的金鱼三三两两地游着,白色雾气笼罩在水面上,形成一层层的涟漪。咖啡厅内部结构为中式风格,尤其是吧台后“点绛唇”三个大字,与朱红色的主色调配搭更是将中式风范发挥到极致。



这里还有很多与戏曲相关的元素,除了装潢考究,咖啡也看得出是经过认真研发的。菜单上不同烘焙程度的豆子可供食客挑选,名字也很有意境,比如“出将”“入相”“仙会”“袅晴丝”等等。让店员帮忙推荐了一款喜欢的口味后,我选择了二层靠窗的位置坐下,玻璃顶让阳光充分照射进来,给桌椅都镶上了一层金边。从楼上向下看,冒着“仙气”的水池更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意境。不一会儿,咖啡送了上来,咖啡杯和碟子都是白色陶瓷,像荷叶一样有着自然的卷翘弧度,造型雅致,充满格调,咖啡味道顺滑偏苦。听着店内的轻音乐,看着窗外车水马龙繁忙的十字路口,一杯咖啡下肚,从这个被阳光滋养的早晨开启了活力满满的一天。

Tisp: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虎坊路3号

电话:15201517410

时间:10:00-19:00

 

香厂新市区历史文化街区



继续向东前行,经过香厂路,虽然这里看似平平无奇,但是早在1914年,北洋政府在香厂一带打造“模范市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群。香厂新市区南抵先农坛,北至虎坊桥大街,西达虎坊路,东到留学路。万明路与香厂路相交路口的西北角是始建于1917年的东方饭店。这间饭店虽然现在看起来并不特别,甚至有点老旧,但是它却是香厂地区仅存的保持原有名称和业态的民国公建,如今客房结构还保留着曾经的样子,是真正的历史原物。东方饭店周边还有万明路、香厂路和板章路的一些商住楼,这些百年前的公寓楼仍依稀能从细节处看出当年的西洋风格建筑的影子。如今,这里街区被改造得明亮整洁,路边的装饰壁画也增加了一丝文化氛围,有的介绍天桥文化,有的充满着人文风貌,有的则是赏心悦目的水墨画,内容非常丰富。我想,在民国时期这里一定是北京最具有现代感的地区之一吧,而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的发展,现代感变为了年代感,又将两者融合,呈现出了全新的烟火气。

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



街区中,有一条崭新的弄堂,典型老上海风格建筑,是一处石库门建筑群——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来到这里,犹如时光一下子回到了民国时期,扑面而来的是上海的风韵与优雅,耳畔响起老式留声机播放出的音乐,仿佛可以触摸到那个繁华富丽的一角。



泰安里曾是京师市政公所香厂新市区建设的一部分,目的是打造一个全新的西式街区。翻新时,规划者保留了这里原本的海派建筑风格,并将文化、艺术、美食、娱乐融入其中,让老建筑重新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穿过大门,两侧共有六幢小楼,六扇楼门两两相对。整个建筑群的布局小巧紧凑,虽然空间并不大,但是所囊括的内容还是非常丰富的。进入右侧小门,这里正在进行《在北京中轴线上凭桥周览——中轴线桥梁展览》。展览以北京中轴线为线索而展开,主要介绍了北京有关“桥”的历史和故事。从古至今,桥梁都是中轴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凭栏远眺,从桥上可以获得不同的视角,它不仅有连接两地的功能,同时也显示着国之礼仪。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北京历史悠久的桥,有仅供帝王通过的天子之桥,也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平民之桥。展览中,还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桥的历史知识,桥承载着这座城市前进的步伐,也见证着北京古都的发展之路……

 

Tips: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天桥街道仁寿路6-16号

电话:13691552849

时间:9:00-17:00

 

赵锥子胡同

赵春香微妙艺术馆



继续向东前行,在赵锥子胡同里发现了一间精致的四合院——赵春香微妙艺术馆。门口摆放着一个憨态可掬胖胖的兔爷,这个形象也是创始人赵春香所创造的经典作品之一。这是一座两进院落,院门内可以看到屋子里摆满了软陶艺术摆件、饰品等等,最吸引人注意的还是桌子上的一个个兔爷,圆圆胖胖非常可爱,脑袋上顶了两根“小犄角”,仿佛是与宇宙对接的天线。有大有小,颜色各异,整齐地排列在柜子的小格间,十分喜庆。工作人员介绍,这里面的椅子和置物柜都是他亲手制作,可见他们是真正热爱这个小小的空间。



为什么大家都称这里为“北京最美小院”?在步入第二进院子时,我才真正明白。小院的东西两侧厢房内中间有一张长桌,平时用于举办活动和讲座,空闲的时候,这里便是一个小小的展厅,你会被各种软陶作品所吸引,包括兔爷,以及借鉴《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名作创作的作品,对其中人物进行了“萌”化,仿佛进入了一个微缩的小世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为灵感创作的12个人物形象,场景中侍女们各司其职,有的捣练,有的熨烫,有的织线。软陶版本的人物生动有趣,脸蛋上有两块粉嫩的腮红,更加突出了俏皮可爱的特点。

这时,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跑了过来,工作人员说猫是这里的“馆长”,也是很多小朋友来这里最喜爱的“玩伴”。看着它悠闲地在院子里敞开肚皮晒着太阳,我想,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对于舒适空间的感受都是相通的吧。就像墙上写着的赵春香的一句话:“我与世界的关系,我们用艺术解读。”这里不仅是一个教授人创作艺术作品的地方,更是一个让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空间。

 

Tips: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赵锥子胡同24号电话:18614077821

营业时间:周二13:00-18:00;周三至周日10:00-18:00,17:30停止入场。

 

珠市口东大街

北京剧装厂



沿着西草市街向北前行,就到了北京剧装厂。1956年,北京剧装厂由17家剧装行业的私营门店、个体作坊合并而成,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如今,这里的“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剧装厂就坐落在西半壁街这条小胡同里,这也是原址。剧装厂的师傅带领我参观小型展览空间,展柜中的行头、砌末等都是在这里制作而成。仔细观察每一件作品,都能感受到它们复杂而细致的工艺。师傅介绍,戏服在表演中是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体现其年龄、性别、身份、地位等。一套好的“行头”可以让观众全方位感受到人物饱满而丰富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一套《霸王别姬》中虞姬的戏服让我印象深刻,经典的黄色绣花斗篷上绣着精致的花与鸟图案,虞姬专属的鱼鳞甲以鱼鳞纹为装饰主体,不仅十分美观,还略有一丝英武之气。虽然我对戏剧并不了解,也能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除了戏服,展柜里还展示着演出时所穿的旗鞋。旗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花盆底,一种是元宝底,鞋底都非常高。我问“穿那么高的鞋,戏曲演员们在台上演出不是更难了吗?”师傅解释道,这种鞋子一方面是满足造型的需要,配合夸张宽大的戏装,让演员的身段比例更加好看;另一方面,穿上这种厚底鞋,可以让演员们更加注重自己挺拔的姿态。不禁感叹,戏曲可真是一种凝聚着服饰之美、韵律之美和文化之美的深奥艺术。

除了这些戏曲演出中所需要的行头以外,还有一个单独的展台,里面陈列着一些当年老师傅制作戏服时所用的手稿和订货字据。因为时间久远,很多记录簿的纸张都已经泛黄,但还是可以看出当年师傅们工整的字迹。其中一篇现代戏服装的手绘图稿中,对应的每个位置都贴着布料颜色和材质的小样,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一件衣服从设计到制作再到成衣,需要如此复杂的过程。而且每一个细微之处都需要师傅们亲力亲为,创造出了无数令人记忆犹新的舞台形象,这就是匠心精神。拥有60多年历史的北京剧装厂,仍然保持着创造美与艺术的火热生命力……

 

Tips: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346号天鼎218文创园5幢一层110A号。

电话:4001081623

时间:10:30-21:00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