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是起源自我国的观赏鱼品种之一,系野生的金鲫鱼经人工培育而得。北京地区的金鱼养殖历史可以追溯至1000多年前的辽金时期,其后养金鱼逐渐成为了老北京人生活中的一种雅趣。2008年,金鱼培育技艺入选北京市东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天棚、鱼缸、石榴树……”这是一句自清代流传至今的俗语,描写了老北京人家和谐别致的生活场景。鱼缸作为当时四合院中的“标配”,缸里养的必须是金鱼,取的是金玉满堂、吉庆有余、富贵吉祥等美好寓意。旧时,每逢过年胡同里就会传来“买大小哎,小金鱼儿,来哎……”的吆喝声,家家户户几乎都会买上两条小金鱼,来讨个年年有余的好彩头。
北京的金鱼养殖历史
金鱼,源自野生的金色鲫鱼。常见的鲫鱼体色一般为灰白色,但其中的一小部分个体会因色素细胞的变异而呈现为金黄色。我们的古人早在一两千年前就发现了这种特例,并将其利用在金鱼的人工驯化和培育方面,逐渐形成了品类众多的观赏金鱼。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自我国引种并繁殖而得。
在我国的古文献中,关于金鱼的记载可追溯至三国时期或更早,唐代金鱼常被半家化饲养并用于行善放生。至宋代,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畜养金鱼,当时的诗人苏舜钦也留下了“沿桥待金鲫,竟日独迟留。”的诗句,宋高宗赵构更是在宫廷园林中放养有专供赏玩的金鱼。此时的北方地区先后被辽、金政权所控制,在现在北京西南的广安门一带营建了辽南京,后扩建成为金中都。在金中都的皇宫内就有一处利用池水养金鱼的地方——鱼藻池,关于鱼藻池的具体位置至今仍有争议,一般认为是在今天的白纸坊桥迤西路北。
十三世纪初,蒙古军队攻陷金中都,城垣尽毁并随之被废弃,元世祖忽必烈在其西北兴建大都。自明代开始,天坛北边的金鱼池逐渐成为了北京城内的金鱼养殖中心,面积达到了数十亩,养鱼百余池。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正德中南城金鱼日食蒸饼白面二十觔(同‘斤’)”,可从一个侧面证明当时金鱼养殖的数量之多。在明代宫廷中,豢养金鱼蔚然成风,明神宗万历皇帝更是个金鱼鉴赏家,常会在中秋节时组织各宫院举行赛金鱼的活动。
清代,赏鱼作为一种乐事同时流行于宫廷和民间,皇宫和很多王府都会凿池养鱼,而且还会雇用专门的养鱼人。雍正时期,金鱼池有了交皇鱼的贡例,每年要挑选一批品质优良、品种新奇的金鱼送入宫中,蓄养在御花园内。民间蓄养金鱼也是日渐成风,竞相高价购买新奇品种。至道光年间,金鱼品种达到高峰,景行书屋套色印刷出版了中国首部金鱼图册《金鱼图谱》。那时的大户人家,也都会在显要位置摆放上几口鱼缸,平添几分水色,也彰显几分贵气。金鱼池一带更是大小鱼塘连绵成片,养鱼人家比比皆是,养殖的金鱼色泽鲜艳纯正、体形短粗,尾大、寿命长。金鱼池作为繁殖基地,不断促进着老北京民间金鱼养殖的普及和发展,并使之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如今,金鱼的影响范围已经遍布全世界,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均有金鱼的养殖,北京地区依然是金鱼的主要产区之一,饲养和繁殖着近百个品种的金鱼。
金鱼池和这里的金鱼
金鱼池的位置在北京南城的天坛北墙外一带,这里曾是老舍先生笔下的龙须沟,如今已改建为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明清时期,该地区作为河流故道,地势低洼且有泉眼,积水而成的数十块大小水坑塘汇聚为星罗棋布的水面,周边居民多以养鱼为业,让这里成为了北京最主要的金鱼出产和集散地。
北京地区养殖的金鱼,按照形态特征的不同,大致可分为草金鱼、龙睛鱼、文鱼、蛋鱼四个大类,历史上有上百个品种,现存的主要有50多种……
Tips:
中山公园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中华路4号(天安门西侧)。
时间:4月1日-5月31日、9月1日-10月31日:6:00-21:00,20:30停止入园。
6月1日-8月31日:6:00-22:00,21:00停止入园。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6:30-20:00,19:30停止入园。
电话:010-6605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