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庆成宫 从先农坛斋宫到嘉礼庆成之所
作者:文·图/ 李晨
发布时间:2025-05-16 14:14



庆成宫的前身 先农坛斋宫

庆成宫位于北京永定门内大街路西,是先农坛中规制最高的宫殿建筑群。这里最初是先农坛斋宫,清代改建为皇帝祭享先农、亲耕籍田礼成庆贺场所。2024727 日,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庆祝大会在庆成宫举办,延续了这座宫殿嘉礼庆成的历史传统。



午后,我们自东侧先农门进入,明代这里是先农坛的正门,沿宽阔的御道西行30米,就看到了庆成宫的外宫门,这是一座三间琉璃瓦歇山顶拱门,红墙绿瓦,檐下有鲜艳的彩绘,四周围以白石护栏,显得喜气洋洋。透过门洞可以看到内宫门、丹陛、月台和正殿匾额,都在一条轴线上。这里正在举办《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成果展》,包括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6个部分,一张张中轴线沿线景观的照片整齐地分布在展墙上,可以了解中华文明的魅力和申遗保护工作历程。



先农坛原名山川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这里每年重要的祭祀有:正月上旬祭太岁,三月上旬祭先农,春分前后的耕耤礼等等,通常需要皇帝出席。重要祭祀前,皇帝要在斋宫中独宿斋戒三昼夜,以示虔诚。先农坛斋宫以天坛斋宫为蓝本,等级和规模则大大缩减,仅为前者的三分之一。由于地形所限,斋宫没有护城壕,设置了回字形内外两重宫墙,周围有敞廊,用于驻兵防守。斋宫外垣两侧建有钟鼓楼,是为典礼之用,大典前皇帝起驾时击鼓鸣钟,到达祭坛则停止。院落西北角有辇房,用于停靠御辇车辆。



庆成宫大殿 明代建筑遗风

我们走进外宫门,进入了狭长的前院,虽然东西宽度有110米,但作为皇帝行宫还是狭窄了些,远不及清代王府规模。从现存的明清史料中,并没有皇帝入住先农坛斋宫的记录,这是从安全上考虑的。北京外城建于嘉靖年间,明代前期这里还是人烟稀少的郊区,远不如天坛斋宫保险可靠,于是先农坛斋宫就成了明英宗重复建设的一座宫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进入内院,忽然感到眼前开阔了许多,高居在月台上的正殿成为视线焦点,像一座中心舞台。月台周围有汉白玉栏杆,东、西、南三面各出九级台阶,前面有日晷和嘉量。日晷正前方是一个不错的拍照点,素雅的汉白玉晷面衬托出大殿的富丽堂皇,很有意境。讲解员说东边这座是中国传统的赤道式日晷,在宋代就出现了,晷针与地球自转轴平行,这样影子就可以在表盘上匀速移动。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影子投射在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影子则投射在下方。西侧的石亭从前是用来放置嘉量的,嘉量是用青铜铸成的标准量斗,可以测量斛、斗、升、合、龠五个容积单位。日晷与嘉量一东一西,一个代表时间,一个代表空间,是农耕文明的标志,也是皇权的象征。



庆成宫正殿为单檐绿琉璃瓦庑殿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殿明间减去了前面两根金柱,三架梁直接搭在檐柱上,使大殿前部十分敞亮。讲解员说,这种减柱法曾流行于金元时期,一方面增加室内空间,另一方面节省材料。明代中期后,由于木料质量普遍下降,减柱法仅偶尔在官式建筑中使用。正殿外檐柱均有1%的侧角,即柱头顶端向中心收进,借助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内聚力。侧角也是一种早期做法,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明代以后逐渐废弃,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从减柱和侧脚的细节可以看出,庆成宫正殿虽经多次修缮,但仍保持了明代早期的典型结构……

 

Tips: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东经路21 号先农坛内。

电话:010-63172150

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