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展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窗口,中国航空博物馆是向世界展现中国航空历史与成就的文化名片。它记录和传承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馆内珍藏着众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的飞机。我们不仅能领略到航空科技的魅力,更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
1954年盛夏的南昌,320厂飞机场上,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雅克-18”(初教-5)进行首次试飞。当它腾空而起,接二连三完成高难度飞行动作,并徐徐降落时,爆发的欢呼声响彻云霄。毛主席的嘉勉信为这段历史写下注脚:“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由此开始,我国的飞行事业拉开大幕。“上天”从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一段历史可歌可泣,详细记载着飞行梦想实现的过程,记录着那段让人感叹、敬畏的岁月。如今,站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前,这座雄伟的航空殿堂,用一架架钢铁雄鹰和泛黄的设计图纸将我带回几十年前……每一件展品都是民族脊梁的见证。
伟人座驾重温历史波澜壮阔
中国航天博物馆外的展区设有英雄纪念墙,犹如厚重的历史。镌刻的英雄姓名,密密麻麻,不同的姓氏,却有相同的使命。在纪念墙正前方,有一簇始终燃烧的火焰,到过这里的人,或许全都懂得其含义。
初见博物馆,红色气息扑面而来,人未近,情已至,历史印记逐渐清晰。第一个展区就是一段艰苦岁月的证据——伟人座驾,虽然身躯已残破不堪,但非凡风姿犹在。飞机整齐划一排列,与客机相比,体积并不庞大,遍布伤痕的机身昭示着它们曾负重前行。
里-2飞机是苏联里森诺夫设计局于上世纪40年代设计生产的双发活塞式轻型运输机,最多可承载14人。我国于上世纪50年代引进该机型,曾多次执行重大任务。红绿相间的机身,鱼一样的身形,我们无法想象它曾经如何穿梭于枪林弹雨,但透过布满灰尘的玻璃,我们或许可从中窥见历史的点滴。伊尔-14飞机是运输机,曾经多次执行转机和重要的军事运输任务。在那个年代里迎来送往,扮演着重要的传输者角色。子爵飞机、伊尔-18等有年头的老伙计们,也都安静立在室外的空场地,接受来往游客的注目礼。
在中国航空博物馆伟人座驾展区,一架银灰色的伊尔-14型飞机静静伫立。1957至1958年,毛泽东23次乘坐这架飞机飞往全国各地。从北国冰城到南粤大地,从东海之滨到西部高原,这架飞机承载着共和国领袖对祖国建设的深切关怀。它不仅带着伟人翱翔蓝天,也陪伴伟人见证了共和国初创时期的峥嵘岁月。如今,这架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专机静静地停放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它提醒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用智慧和汗水铸就而成。值得一提的是,一架灰白相间,头、尾处各有舷梯,编号为B-232的专机,是毛主席一生中最后一次乘坐的飞机。
重器林立讴歌和平来之不易
两排“文物”,井然有序地陈列在两侧。这些飞机,每一架都有自己的名字,也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战斗故事。它们或在硝烟里运送过物资,或在战火中传递过情报……我们无法在和平年代复刻当年的烽火连天,但从这些机头上的裂纹、轮胎上的磨痕,可以想象先烈们怎样躲过敌人追击,一次又一次取得的胜利。
左侧特种飞机展区,主要展示轰炸机和特种飞机。这些飞机有部分来自国外,后被引进人民空军,曾执行过抗美援朝、西南剿匪等重要任务;本土生产的轰干-5飞机,在战争中执行电子干扰任务;最惹眼的空警一号飞机,在机背上加装了直径7米的旋转天线罩,远处看像是一朵蘑菇云,该飞机可以发现300公里以外的海上舰船,侦查力强悍,也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另一侧主要为战斗机展区,展出的飞机为国产歼击机和强击机。一眼望去,这些飞机犹似一张张骁勇善战的脸庞。如米格-15比斯飞机,加大了发动机推力,改善了飞机设备和操控系统,战斗力生猛,在抗美援朝中立下过赫赫战功;歼侦-6飞机是在歼-6战斗机基础上改进研制的高空高速战术侦察机。它保留了歼-6优良的飞行性能,机身经过特殊改装,配备了先进的航空侦察设备,能够执行昼间复杂气象条件下的战术侦察任务,它的诞生,填补了我国高空高速侦察机的空白……
Tips: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顺沙路御林汤泉度假村东北侧。
电话:010-66916919
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