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漫步北京 从金鱼池到永生巷
作者:文·图 / 王小米
发布时间:2025-08-20 16:38



在北京天坛以东的街巷深处,历史与烟火气交织,传统手工艺的余韵仍在砖瓦之间悄然流淌。从龙须沟的市井记忆,到同兴和木器店旧址的历史气息;从尹三豆汁的清晨烟火,到红桥市场的琳琅珠玉;再从德必天坛WE 的现代创意,到咏园的匠心传承。这条路线串起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流动的京城文化。全长约2.5公里。

 

金鱼池

龙须沟原址 同兴和木器店旧址 



龙须沟原址位于金鱼池地区,因老舍的同名作品而闻名,历史上曾是臭水沟,经过多次改造后成为现代化社区。我一路沿着地图找寻它如今的痕迹,在金鱼池中街与天坛路的交叉口静立着龙须沟的石碑。它以书本为形,石面上老舍先生的头像浮雕沧桑而亲切。1950年老舍创作的话剧,正是以龙须沟为背景,讲述了在此一带生活的劳动人民命运在解放前后发生巨大变化的故事,龙须沟也因此而被大家熟知。如今,在哪里还能找到它曾经存在过的蛛丝马迹呢? 



沿着金鱼池中街向北步行200米左右,从西门走进小区,金鱼池畔有一座雕像,她就是《龙须沟》的小妞子。老一辈人可能都对唱词留有印象:好小妞,乖小妞,小妞子住在龙须沟。龙须沟,臭又脏,小妞子像棵野海棠……剧中,龙须沟的污水吞掉了她小小的生命。如今雕像小妞子扎着羊角辫,衣着朴素,双手捧着鱼缸,眼神里透露着对清澈世界的向往。



金鱼池北侧几十米就是龙须沟原址。几位居民围坐,或轻声交谈,或悠然对弈。曾经污水横流的龙须沟,如今化作社区里的生活一隅。一条沟的变迁,也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新生。程疯子、娘子、丁四……那些曾经在这条沟边讨生活的人们,命运与这条水沟交织在一起。现在人们看到了它充满活力的样子……

 

Tips:

龙须沟原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路与金鱼池中街交叉口东北120

同兴和木器店旧址

地址:东城区金鱼池中区3

 

法华寺街

红桥市场



沿西晓市街向东穿行,到崇文门外大街向南,就抵达了毗邻天坛公园的红桥市场。红桥市场以售卖各种珍珠出名,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来此购买珍珠饰品或纪念品。



红桥市场内,1层主要售卖一些电子产品;从2层开始售卖珍珠和宝石,琳琅满目。来到5层观坛艺术空间,我仿佛进入了另外一片天地。大厅悬挂的艺术装置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它们由数百个以蓝、白为主色调的仿水晶透明玻璃块组成,如同在屋顶盘旋的龙卷风。灯光从上方照射下来,晶莹剔透,璀璨夺目。空间内部并不是很大,电梯左侧的区域有一处小型阅览空间,放置一些桌椅和两排图书,没想到在这样一个人群熙攘的地方,还能有安静阅读的隐秘角落



而真正让我惊喜的,当属室外露台上的观坛Pearl Club西餐-酒吧。走出艺术空间尽头的大门,开阔的视野顿时让人心旷神怡,平台右侧是观景位,可俯瞰天坛美景。设有舒适的沙发区,也有靠近露台边缘方便拍照打卡的简易桌椅区。考虑到顾客的用餐体验,餐厅左侧特意设置了5个大型透明球状的私密空间,半密闭装置可以一边用餐,一边欣赏美景……

 


Tips:

红桥市场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路46号。

时间:10:00-19:00

电话:010-67133354

观坛Pearl Club西餐-酒吧

时间:10:00-23:00

电话:17181207777

 

尹三豆汁




走到红桥市场下沉空间,看到尹三豆汁的招牌后决定稍作休息。豆汁可是北京人都非常熟悉的传统风味,它是以绿豆为原料,将淀粉滤出制作粉丝等食品后的剩余残渣发酵产生的。豆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源于辽宋,自乾隆年间成了宫廷饮品。



走进店内,复古的木制桌椅上摆放着磨豆子的传统器具,墙上贴着颜色各异的宣传标语,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往里走是用餐区,价格亲民,似乎还停留在多年以前。锅内豆汁冒着热气,熟练的师傅拿舀勺翻腾几下,一碗豆汁就端上了餐盘。

初入口时,浓烈的酸味如潮水涌来,我皱起眉头,配上咸菜才压住了这特别的口感。再尝一口,似乎味蕾已经适应,发现这酸味里藏着玄机,细细咂摸还能品尝出一丝粮食的甘甜。我紧跟着咬了一口酥脆的焦圈,油脂带来的香气瞬间中和了豆汁的酸味,把焦圈泡入豆汁当中,吸满汤汁的焦圈不再酥脆,成为了另一种软糯的口感。

除此之外,尹三豆汁还有种类丰富的传统早点,比如面茶、卤丸子、麻酱烧饼、糖耳朵、熟食卤味等等,你总能找到适合的北京味道。

 

Tips: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路46号红桥市场B1011号。

时间:6:00-20:00

电话:13621332641

 

德必天坛WE



离开红桥市场,穿过北侧的法华寺街,走到了古色古香的德必天坛WE,一处闹中取静的小众园区。它的前身是北京有轨电车厂,如今却蜕变为设计师、艺术家和个性餐厅集结一体的灵感实验室,用玻璃幕墙与古朴砖墙的对话,诠释着首都核心区的新旧共生。



1921年,随着北洋政府与中法实业银行签订《北京电车合同》,北京市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有轨电车。北京电车修造厂坐落于此,北京第一辆有轨电车也诞生在这里。2016年,德必集团联合世界顶级建筑设计师,以原生建筑的艺术美感,结合国际化生态城市的理念,共同将这里打造成共创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保留了老厂房的原始风貌,古朴结构与现代设计交融,形成独特的艺术氛围。



我穿过北京街牌楼向里走,陆续看到一些特色餐厅和咖啡馆。园区内小路并不宽绰,但两侧的店铺种类丰富多样,有珠宝工作室、潮玩集合店、手工DIY作坊等。沿路走到尽头是一片宽敞的院子,半开放式的餐厅与外部空间连接在一起,宽大的遮阳伞遮住了正午的阳光,人们吃美食品美酒,十分惬意。绕过空场,我来到了一栋老建筑前,它就是1924年由法国设计师主持设计建成的北京电车修造厂……

 

Tips: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法华寺街91号。

电话:13001985821


 

永生巷

咏园



你可能对咏园比较陌生,但一定知道大宝天天见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而咏园的前身,正是生产大宝SOD蜜的北京市三露厂。2003年,北京市三露厂迁址,旧厂区经过升级改造,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

寻找咏园并不容易,它隐秘在一条充满烟火气的小胡同中。从法华寺街向东,穿过驹章胡同后沿永生巷步行约260米,才看到咏园。门口詠園两个醒目繁体字颇有美感,它也被称为非遗文创园


门口不远处,我看到园区的介绍地图是用石头制成的立体造型,看起来十分直观和古朴。咏园园区有九如楼、鹿鸣苑、章天楼、棠颂楼、采薇楼、琼华楼、穆清楼和朝雨楼8座建筑,每个名字都拥有诗意。



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创建于20世纪初的九如楼,它就位于园区入口右手边的位置,一座二层小楼,建筑风格有民国时期的特点。九如楼曾经是南岗子教堂育婴所,在咏园改造过程中,规划者对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复,最大程度保留了原始风貌。楼内一条直通尽头的走廊像是跨越年代的秘境,脚步缓慢踏过走廊里的木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仿佛百年建筑在与我对话,阳光从一排整齐的窗子洒进来,形成了一道明与暗的交界。楼里入驻了很多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展示一些作品,不定期会开展围绕非遗文化为主题的青少年活动,发起者希望可以延续永生巷的历史文脉,让非遗文化在这里融入全新的活力,永续传承……

 

Tips: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永生巷4号。

电话:13269879038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