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8月1日至5日,北京京剧院在长安大戏院首演新编现代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再现抗战时期党的地下工作者与日、伪军的英勇斗争。
剧情精彩演绎敌后斗争。八路军某部政委杨晓冬回到华北某古城,与地下工作者银环会面,杨晓冬指示要积极争取伪治安军团长关敬陶,以瓦解日伪城防。八路军武工队在某次伏击中俘获了关,古城内线负责人金环(银环的姐姐)教育关后让他佯装逃脱。然而日军顾问多田和伪军司令高大成怀疑关通共,让关与被捕的金环对质,为掩护关,金环牺牲。后杨母被捕,银环为营救杨母不慎泄密,杨晓冬被捕。日伪在古城城楼设宴,杨母为了儿子不被胁迫,毅然跳下城楼。杨晓冬被营救后,在一个风雪之夜,与关饮酒畅叙救国情怀,关决定带团起义(起义后任独立团团长,杨任团政委)。杨晓冬奔赴新的战场,银环担负起古城的地下工作。
忠于守正 勇于创新
一出京剧大戏必须行当齐全,并有繁重的唱念和表演。《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有青衣、老生、老旦、架子花脸、丑角、武生,有大量板式丰富的唱段,能让戏迷听过瘾。剧中许多表演运用了传统戏的程式动作,如杨晓冬在城楼上见到母亲时走大幅度的蹉步,母亲牺牲后杨晓冬挥舞长镣链,手捂心口,倒下时用了“僵尸”。
在多田的东洋室,关敬陶惊讶地见到金环,他在想金环会说什么?金环在想关敬陶是否能经住考验,敌人在观察金环与关敬陶是否有联系,三个人复杂的心理活动在紧打慢唱的“背供”中展现。“背供”是传统戏曲中常用的手法,戏中角色背对他人,把心里话只唱给观众听,动作只做给观众看。这段关、金、高三人的“背供”显然借鉴了北京京剧院《沙家浜》“智斗”中刁德一、阿庆嫂、胡传魁的背供轮唱。关、金、高恰好也是老生、青衣、花脸的组合。
在音乐创作上,传统的“文武场”(乐队)与数字化音乐有机结合,深化了剧情。为了突出人物音乐形象,乐队为金环、银环配了小提琴,为杨晓冬配了大提琴,为杨大娘配了二胡,为关敬陶配了笙。笙是多根竹管发声,可以进行旋律的复杂表达,非常适合关敬陶矛盾交织的心理状态。
雪夜,杨晓冬点燃了关敬陶的抗日决心。杨晓冬唱:“冬去春来万物苏,”关敬陶唱:“春风鼓荡热肝肠。”杨:“待到他日凯歌唱,”关:“半壶美酒更芬芳。”杨:“烈火燎原烧不尽,”杨、关(携手合唱嘎调):“要让芳草满故乡。”“嘎调”在京剧中是一种特殊的唱法技巧,以突兀拔高的音效,表现剧中人霎时强烈爆发的情感。在传统戏、现代戏中都是英雄人物一人唱嘎调,而在本剧中是杨晓冬、关敬陶二人合唱嘎调。这个双嘎调是个很大的突破与创新,是戏的一大亮点。
视觉元素创新 让京剧与时俱进
高通透、薄薄的LED屏幕(“冰屏”)悬浮着《野火春风斗古城》剧名,粗犷的字体与黑色的背景营造出紧张的战斗氛围。看到京剧舞台上首次应用“冰屏”,观众为此艺术创新热烈鼓掌。幕前曲响起,“冰屏”上勾勒出华北古城风雨如磐的意象,观众都被牢牢吸引住了。
地下交通员银环在风雪中迎接杨政委,杨政委持一把红伞在雪中顶风行进,屏幕上意象的风雪,比真实的风雪更有感染力。杨晓冬来到茶馆,转台将茶桌和伙计韩燕来转到舞台左侧,舞台时空的迅速转换吸住了观众的双眸。戏中出现了5次转台,通过转台瞬间把新的场景切换到观众眼前,有如电影镜头的推拉摇移,更加突出地呈现剧情。舞台左后侧,杨大娘在土炕上为儿子缝制棉衣,一盏油灯亮着微弱的光,为远景;转台后土炕转到了舞台的右前方,为近景,观众看到革命老妈妈是这样慈祥、辛苦、坚毅。戏中最后一次转台是银环为杨晓冬送行,分别时台在转,银环在原位走着走着,杨晓冬不断挥手,京剧运用了电影的手法,是如此新颖。
多媒体影像与冰屏组合勾勒出多种场景,毫无阻隔地为剧中人物提供了更深广、更真实的表演空间;崭新的视觉元素让新编现代京剧更具有欣赏性和时代性。
此外,因舞台布景用多媒体影像,演员的化妆不能照搬传统的浓妆。剧中人物的化妆非常精细、准确,每个人眉眼的勾描、腮红,化妆师都有独到的处理。武工队员是英气勃勃的青年,恰当地画了武生眉宇间的“印堂红”;梁队长是成年人,他脸上的肤色就略重了一些;韩燕来不到20岁,就借鉴了小生的弧形印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