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 京郊古老的县城遗迹
作者:文·图/ 李晨
发布时间:2025-09-15 09:48



京郊古老的县城遗址

路县故城遗址以汉代路县故城为核心,由城址本体、城郊遗址区、城外墓葬区构成。2016年起,随着考古工作展开,一座沉睡地下2000多年的古城逐渐浮出水面,变得面目清晰。2025年,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开放,289件考古出土文物囊括玉石器、陶器、石刻、砖瓦、墓葬等种类,配合原址展示、场景复原,完整展现了从战国至明清没有断层的历史,串联起这座汉代古城的前世今生。



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是一座下沉式建筑,站在门前驻足观望,建筑仅比地面高出一层,低调朴素,与周边环境非常和谐。外观整体为灰白色,与古城夯土的颜色接近,入口上方为城砖垛造型,南侧镶嵌着“路县故城”4个隶书大字。字体出自考古发掘出的汉简,古拙厚重,充满汉代气息。馆内1层是核心展厅,分为“千年路城蓟东要冲”“由路而潞传承延续”“沧桑故城时代变迁”“璀璨新城古今同辉”四部分,讲述路县故城遗址的历史过往。



在讲解员引导下步入展厅,第一件文物是出土于后屯655号战国墓的玉石串饰,这件文物整体还嵌在泥土中间,保留着出土时的样貌。串饰由天河石、滑石、红玉髓组成,红、白、蓝三色相间,其中蓝色的天河石被赋予天空、水、生命的特殊意义,常被用来做装饰品。“后屯村在故城东北1公里处,这片墓葬排列整齐有序,朝向相对一致,推测可能是由专人管理的家族墓地,”讲解员介绍,“燕昭王和惠王时期,燕国袭破东胡,拓地千里,自西向东先后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通州区一带属渔阳郡,是燕国通往东北的必经之路。玉石串饰的材质多见于内蒙古、辽宁和吉林等地,并不产自本地,它的出土反映出这一时期北京地区就与北方草原有了相当密切的交往。”



路县建于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渔阳郡内自北向南有沽水和鲍邱水,它们是潮白河的前身,自西向东有蓟城通往辽东郡治襄平的驰道,县城正处于水陆交汇点,因此以路为名,成为县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不过有趣的是,最早关于路县的记录文献是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的,这枚汉简写着“客子渔阳郡路县安平里张安上马二匹轺车二乘”,一个叫张安的人驾着两辆小车从居延出关时留下的。路县与居延两地相距1500多公里,当年驾上马车就可畅通无阻,足以见证大汉王朝的强盛与繁荣。



汉代县城内一般会包含衙署、仓库、市场和马厩等建筑设施。展厅角落,一方印有“千秋万岁”的西汉瓦当引起了我的注意。瓦当是中国传统建筑屋檐顶端的盖头瓦,“千秋万岁”是西汉时期一种常见的吉语文字,反映了古人的美好祈愿。人们常用秦砖汉瓦来形容古代华丽的建筑,路县遗址发现的这枚汉瓦,与陕西关中地区西汉帝都、帝陵遗址发现的同类型瓦当形制相仿、一脉相承,是城内存在官署等较高等级建筑的证据。



由“路”而“潞” 一座繁荣的水旱码头

进入东汉,路县改称潞县,这个名称一直用到近代,“潞城镇”“潞河中学”都是见证。立县初期,当地交通以东西陆路为主。东汉以后南北水路发展起来,水多成了一大地域特征,因此改为“潞”。流经县城西南的沽水也改称潞河,一座水旱码头就此形成。

东汉时期,当地人口进一步增加,住宅开始向城郊发展。故城遗址外围发现了大量房屋水井、作坊等生产生活设施遗存。展厅中部陈列着陶灶、陶井、陶仓、陶楼、陶俑等,大多出土于后北营村。讲解员说:“后北营村位于故城东北1.7公里处,2016年这里发掘出一片汉代墓葬群,共520余座。这批墓葬属于当时的平民和中产阶级,更能体现汉代普通老百姓真实的生活状况。”



玻璃窗里的陶俑大多只有五六厘米高,或站立,或跪坐,或翩翩起舞,形态各异,属于士农工商等不同阶层。一旁还有单层房屋、粮仓、猪圈、灶台、马槽、厕所的陶土模型,虽然相距2000多年,但这些微缩建筑与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房屋极其相似。东汉时期憨态可掬的陶羊、陶鸡和陶鸭,与头戴软帽、跪坐切菜的庖厨俑相映成趣,再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富足图景。讲解员补充道:“两汉时期,朝廷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全国有六成人口都投入农业生产中,路县故城出土五谷六畜遗存及多种铁农具。”



展厅中心摆放着一座6层陶楼,一看便出自大户人家。布展时陶楼内部装上了灯泡,莹莹灯火从门窗间洒落,仿佛穿越时空,让人依稀窥见汉代家庭的夜晚生活,静谧而温馨。这座陶楼通高117.4厘米,最宽51.4厘米,进深27厘米。以镂空栏杆平台为界,由下到上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各有两层,底层最大,二三层略小,呈宝塔状。汉代人有视死如生的观念,高耸的六层陶楼是汉代百姓生活的复刻,重现了当年城中最华丽的住宅……

 

Tips: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东古城街与临镜路交叉口东北140米。

时间:公园:6:30-21:30;博物馆:周二~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话:010-60107777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