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山势建新城
昌平流村是个大村,古时分出南北两个村,新中国成立后建乡,再后来,与附近老峪沟、高崖口三个乡合在一起,成为昌平区西部面积最大的镇,称为流村镇。周边与延庆、门头沟、河北怀来相望。前些年修起公路,联通镇域,足有百里。这条百里环形公路,可以说是一条旅游线,能看到京西北自然风光。流村镇文化底蕴深厚,还有诸多人文景观。
诱惑不小,于是自京城进入昌平西北而行。果真名不虚传,行走不远便见庆王坟,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及其后代葬于此地,为墓葬群。庆僖亲王永璘墓背靠五峰山,坐西向东,建筑虽无,气势还在,周旁松柏森然。前面有单孔汉白玉石桥,碑楼外表破旧,还能想得出当日的隆重。
向前而行是白羊沟,山清水秀,溪水长流,潭水清澈,景色秀美。白羊沟上游是白羊口,自元代就是重要关口,明代景泰年间建起城堡。白羊城面积巨大,跨山而建,“高二丈五尺,周七百六十一丈余,有东西二门。”两侧山上能看到城墙,两座城门附近也能找到砖石的遗迹。
再前行有王家园水库,因了水便有灵气,与周围的群山构成优美的图画,水库边有画家写生。仔细观山,果有独特之处,不似太行山的壁立挺拔,不同青藏高原的雄奇险峻,形态有古典山水的韵味,山体纹路也如自然皴出的笔法,国画天成。
长峪村是镇里的小山村,紧靠西北。长城在山上蜿蜒,这里是当年的边关。村西山坡上,有一座小城,依山势而建,仅一东门,上无门楼,长着荒草,支有铁架,挂着高音喇叭,因位置高,全村能听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小的城堡,竟建有瓮城,半圆形,不大,门朝南开。城墙古旧,未曾维修,墙体已有几处开裂,岌岌可危。
相隔几年,我再去长峪城。城墙经过修葺,结实坚固,少了沧桑,修复古建筑不容易。进得城内,并无过多变化,一街宽阔,两侧为民居,显出古朴。主街两侧没有门脸,全是后山墙。墙上抹着黄土,刷着白灰,多有脱落,露出石材。顺着大街西行,很快上了山坡。村西头是座山,没有城墙与城门,在这里可以看清形制,原来城堡靠山而建,借助山势,仅在坡下修起一道东城墙,简单,却浑然天成,安全牢固。山坡上种着各种庄稼,也有人在这里盖起住房,点缀在田地之间。
民居依坡而建,构成不同格局的院落。墙上有标语,“头可断,血可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红笔书写;有“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墨笔写成。这些一看便知书写年代,成为历史的痕迹,不再擦抹。有的字上写字,加上多年雨水冲刷,已不能辨出内容。城堡内有菩萨庙,经过维修,整齐了许多。山门很像门楼,门扉虚掩。寺庙不大,并无配殿,大殿三楹,殿门锁住,不得进入。殿里供奉着观世音菩萨,村民逢年过节,或是遇到难事,多来此祈福,期盼平安。
旧城墙上观长城
长峪城在明代,与白羊城同为边关,是古时军事要地,护卫京都的重要关隘。不仅守城堡,还要负责7个隘口,有轿子顶、银洞梁、分水岭、镜儿谷、窟窿山、沙岭儿、茶芽驼,都是这一带关口险要,同时记载还有“边城一十五里,嘉靖三十四年建,四十四年修。附墙台一座。空心敌台二十三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军事意义显现。特殊的位置,使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不知征战了多少朝代。有传说,在北宋年间,杨六郎与草寇王百万曾在此地交战,至今长峪城仍留有杨六郎屯兵的六郎城遗址、看狗台、狗影石壁等古迹。村里老人也能讲上几段杨家将的故事……
Tips:
长峪村距京城不远,乘公交车也方便。北京城区德胜门公交站坐919路公交车在陈庄站下车,换乘昌33路公交车在长峪城站下车。也可以在德胜门乘坐883路在南口站换乘昌33路。
长峪新城经过维修,虽不老旧,却能体会一座古代小城规制,建有瓮城更是不多见。
长峪旧城存有一段城墙,可以在上面观看全村新面貌。
永兴寺里的戏不是天天有,要在逢年过节等特殊日子才会上演。
长峪村古迹很多,六郎城遗址、看狗台、狗影石壁、古井等。
长峪村食宿方便。农家饮食也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