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竹刻刀法上遒劲、浑厚,构思上简练、隽永,意境上清雅、脱俗,并开创沙地留青、沙地阳文、沙地阴文、湘妃巧雕、镂空古钱等独特的技法。运刀刚猛、线条粗犷雄浑、追求金石韵味的北派竹刻特别注重氛围的营造,“力透纸背”的寥寥数笔展现出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
坐落于广渠门内的一间工作室里,边溪良正伏案执刀。松烟墨香在阳光中浮动,案几上的青玉竹片在他指间转过多道方位,锋利的刻刀在他手中宛若游龙,竹纤维簌簌飘落。这位北派竹刻第三代传人,正在将百余年的文脉密码镌刻进新的生命。
北派竹刻 打造竹子上的“文人画”
竹刻是颇受文人雅士推崇与喜爱的艺术。由于材料地域性所限,竹刻名家多出自我国南方地区。清末民初,京城竹刻群体虽仍以南派居多,但不乏有北方人跟南方人学习竹刻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高手,其中张志鱼因为作品风格粗犷、豪放,将中国传统书画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被奉为“北派竹刻”的创始人。
张志鱼之所以能独辟蹊径开门立派,在于他是一位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身的顶尖“刻手”。他潜心研究出一套刻法,借鉴国画的干、湿、浓、淡等特点,在竹面表现出水墨意境。他首创的沙地留青、湘妃巧雕刻法,别具匠心。民国时期的《湖社月刊》论其竹刻技艺:“瘦梅尤精刻竹,臂搁、扇骨多所发明,留青浅雕及湘竹补花更精妙绝伦。”他设立的寄斯庵美术社在北平闻名遐迩,徐悲鸿曾聘请张志鱼为北平国立艺术学校教授,传授竹刻与治印。
张志鱼的徒弟范节庵也是一位竹刻高手,曾为书画名宿溥心畬先生在竹笔管上刻画,深受溥氏赏识。范节庵探究阴刻皮雕之技法,发明了“镂空古钱”刻法。
延续北派竹刻文脉
边溪良,北派竹刻的第三代传人。他从小在崇文区少年宫跟郑彦伟老师学习书法,后又迷上篆刻。18岁时第一次接触北派竹刻艺术,并引发了其浓厚的兴趣。机缘巧合,他拜在范节庵门下,走上了一条竹刻艺术的求索之路。边溪良说:“师父不仅传艺,最后刻不动时,除了把自己的全套‘家伙事’给了我,还把一些作品留给我,可见师父对我的厚爱,这其中饱含着一种殷切的期待,希望我把北派竹刻艺术继承和弘扬下去。”边溪良不仅把北派竹刻传统的技艺练得炉火纯青,而且全方位地提升自己。他说:“要想在竹刻方面成功,书法、绘画、篆刻、古文字基础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个综合的东西,有一项弱,在作品上都会显现出来。”
边溪良向我展示了他的沙地留青、沙地阳文、沙地阴文、湘妃巧雕、镂空古钱等竹刻技法作品。北派竹刻有三种绝活,一是沙地留青,就是在带皮的扇骨上刻阳文书画,之后将地子铲平,再用刀尖挑出沙粒形状,地子呈黄沙粒状,极为雅致;二是阴文浅刻,刻出的文字如书写的文字般“笔锋犹傍墨花行”,刀起刀落之间,苍劲有力;三是湘妃巧雕,依据湘妃竹扇柄上的自然斑点,巧妙构思成干枝梅。
刻竹亦如治印,有阴刻阳刻之分,一柄竹扇,若一侧阳刻,另一侧则阴刻,有书有画,最为生动多姿,令人把玩不已。现场观摩边溪良的作品,每一件都是将绘画、书法、雕刻等技艺集中融合体现,彰显出雕刻者深厚的艺术修养……
Tips:
电话:13552124270、136931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