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西阳台山东麓的山林间,有一座隐世而独特的山地园林。这座由法国医生贝熙业于1923年打造的私家花园,至今仍保持着中西合璧的原始肌理:花岗岩的碉楼城堡,门楣上镶嵌着“济世之医”石匾;北大房的彩绘下,中式客厅与欧式浴室展现了屋主人的浪漫情怀;南大房五楹厅堂与阳光房里,保留着昔日中外名流汇聚的沙龙影像。当初升的阳光穿过火红的元宝枫,洒落在法国梧桐的树荫当中,贝家花园的百年时光便在光影交错中徐徐展开。
2025年9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整修一新的贝家花园再次对公众开放。
午后,我在贝家花园的木栈道中缓步上行。昨夜的一场小雨,让此刻的空气中依然弥漫着山林中特有的松木与泥土的清香。栈道两旁的林木中,蝉鸣此起彼伏,更添几分慵懒与静谧。阳光透过浓密的树荫,将斑驳的光影洒在木质步道上。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光影随之摇曳,如同跳动的精灵。脚步踏过栈道发出很有节奏感的吱呀声,仿佛与自然达成了某种默契的共鸣。
西山脚下的“济世之医”
木栈道的起始点,位于贝家花园大门内“中法人文交流基地”的石刻旁,依着山势蜿蜒而上。而栈道的尽头,一座巍峨的石碉楼出现在头顶。
这是一座由青石和花岗岩石垒砌而成的三层建筑,将中式的碉楼与西式的城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整个建筑坐西朝东,外观上是典型的碉楼造型,而其简洁色调和古朴典雅的设计,则具有强烈的欧洲风格。虎皮石砌筑的墙体与长方形窗棂展现出欧式防御风格。贝家花园建成之时,这座三层碉楼作用就是诊所,曾经贝熙业就是在这里为当地穷苦的老百姓免费看病开药。碉楼一层门楣上悬挂的那块斑驳的汉白玉石匾上,刻有“济世之医”四个大字,出自好友李石曾手书,仿佛正在无声讲述着曾经的主人那段医者仁心的故事。
1913年,41岁的法国军医贝熙业踏上华夏土地时,不会想到这片东方古国会成为他魂牵梦萦的归宿。在20世纪初的北京城,法国人贝熙业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医,更是一位践行医者仁心的传奇人物。贝熙业先后担任过民国时期多任总统的医疗顾问,他是总统府的“洋御医”,也是平民百姓口中的“老贝”;他既在医学院培育桃李,又在大甜水井胡同的住所及西山贝家花园开设免费诊所。贝熙业的善行,感动了很多人,这位巴黎医学院博士用41年光阴践行着“医者仁心无国界”的誓言。
自行车上的生命航线
贝家花园的碉楼诊所,一层为候诊区和问诊区,二层为诊疗室,三层为药品储存间。重新开放的碉楼展区还原碉楼作为诊所的原貌,以中英法三种文字介绍以及图片、实物展陈相结合的形式,再现贝熙业大夫当年在这里的行医场景。游人不仅可以了解贝大夫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以及利用贝家花园秘密为华北抗日根据地运送药物的情况,更可以感受他精湛的医术和扶危济困的精神。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以及华北地区。在那段艰苦而黑暗的岁月里,贝熙业医生以非凡勇气投身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他不仅建立红十字救助站救治伤员,更开辟了一条穿越日军封锁的“药品生命线”。
由于日军的严密封锁,在华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药品奇缺。当时北平的中共地下党员黄浩找到贝熙业,希望他能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秘密筹措和运送药品,贝熙业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危险而艰巨的任务。起初,贝熙业利用自己挂有使馆牌照的汽车一趟趟地把药品运到西山贝家花园的诊所,再通过秘密交通线,把这些珍贵的药品运送到抗日根据地。他不仅为根据地输送大量常规药品,还曾冒险运送白求恩大夫急需的特殊医疗器材。后来,由于日军严控战略物资造成汽油短缺,贝熙业一度无法再开自己的汽车。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为了完成对中国朋友的承诺,改骑自行车,往返30多公里崎岖山路,穿越重重关卡,从城里把急需的药品带回位于西山的诊所。
除了运送药品和医疗器械,贝家花园还是掩护转移抗战人士、国际友人的秘密通道。1941年,贝熙业庇护遭日军追捕的燕京大学英国教授林迈可,并助其前往延安。1943年,他又协助身份暴露的中共地下党员黄浩安全转移。此外。由于地处西山的贝家花园临近平西抗日根据地,贝熙业为八路军伤员实施过多次手术,并为他们的转移提供掩护……
Tips:
2001年贝家花园被列为北京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贝家花园被列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贝家花园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北安河村贝家花园。
交通:地铁16号线至北安河站或346路公交车至北安河西口站后可步行或骑车前往;自驾车更为便捷。
门票:20元/人
时间:8:3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