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阿塞拜疆对中国游客免签的第一天夜里飞抵巴库。海关工作人员很惊喜地接过护照,表示我是她今天接待的第一个中国人。“祝你旅途愉快!”她很干脆地盖好了入境章。
我拿上行李去机场外等大巴,已经是深夜了,里海的夜风吹散了白日的暑气,但我对着时刻表还是有些心焦。这时几个当地人也加入了等候队伍,一位男士拿出一张交通卡对我说:“晚上好,你有卡吗?没有的话,我可以帮你刷。”他身旁的女士朝我微笑着点点头,仿佛帮陌生旅人付车资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我一愣,想起了常驻高加索地区的朋友所说的“阿塞拜疆人最好客”。
也许这就是火一般的热情,而阿塞拜疆国名源自古波斯语,意为“火之国”。

巴库老城
我住在巴库老城,巴库的发源之地。这座城市位于从中亚草原通向欧洲的古老贸易路线上,自古便是里海的重要港口,一处多民族与文化交汇的中心。巴库的名字同样来自古波斯语,意为“风之城”,里海带来大风与冬季的暴雪,而城市统治者的更迭似乎比风更迅疾、更猛烈。

保存完好的老城被建于12世纪的防御性城墙包围着,城内散落着清真寺、商队驿站、宫殿、民居等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古迹,展示出各个民族与政权在千年时光中留下的痕迹,包括拜火教徒、萨法维王朝、阿拉伯人、波斯人、希尔凡王朝、土耳其人、俄罗斯人……每天,成千上万和我一样好奇的旅行者穿梭在大街小巷,试图在迷宫般的老城格局与售卖美丽地毯的店铺之间,理清巴库繁杂的历史脉络,读懂中西亚与东欧文明的进退与交融。

在城墙内所有的历史建筑之中,最璀璨的明珠莫过于希尔凡王宫。自公元9世纪,希尔凡王朝开始统治阿塞拜疆中南部,直到1538年被波斯萨法维王朝灭亡,存续近700年。王朝的都城曾位于高加索山脉东南侧的沙马基,但在12世纪的大地震后,迁都至巴库,如今所见的老城格局便是这一时期形成的。希尔凡王宫优美地坐落在老城最高的山丘之上,建于15世纪,使用巴库所在的阿普歇伦半岛的石灰石建造。

不同功能的建筑依地势散布,最高处的是宏伟的宫殿。我穿过有精美装饰的门楼,走进挂着地毯的八角形大厅。大厅两侧各有门洞通向宫殿的不同部分,拾阶而上,穿过一个个宴会厅、书房、后宫……宫殿室内的空间又高又阔,局部有精细的浮雕,显示出阿塞拜疆石匠技艺的精湛。阿塞拜疆以手工地毯编织技艺闻名,宫殿内摆放着许多鲜艳美丽的老地毯,与精雕细琢的匕首、铜器、首饰等文物一起展示出商路繁荣时期希尔凡王朝的兴盛。

宫殿之下的山坡则分布着皇家陵墓、清真寺、浴室等。它们同样是雄伟又精致的砌石建筑,也饰有漂亮的装饰线条或腰果花纹。大量的石雕陈列在阴影处,上面都有精美的伊斯兰花纹,不过让我更专注的还是建筑本身的杰出。据说半岛特产的石灰石在精细打磨后会呈现柔和的乳白色,随着时间推移则变化为我眼前的金赭色,在烈日下愈发夺人眼球。

告别王宫后,我顺着石阶来到山丘下。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花园,我在长椅坐下休息,仰望高处的建筑群,想象古代各民族的商人在那金赭色石墙之下交换着丝绸、香料、马匹等货物的场景。
一只猫咪跳上了长椅,在我身旁蜷下。我这才注意到,王宫之下的这处小花园是巴库人定点投喂流浪猫的地方,几个年轻的女孩正在给成群而至的猫咪放上新的猫粮和水。而这些四条腿的“居民”则悠闲地享受着路人的抚摸,懒散地眯着眼晒着太阳,任由风吹动它们柔软的毛发……

Tips:
签证:中国游客可免签进入阿塞拜疆,停留期不超过30天。
抵达:乌鲁木齐有往返巴库的直飞航班,国内其他城市出发的旅行者可以很方便地经乌鲁木齐转机前往阿塞拜疆。
当地交通:巴库机场大巴的等候处即有售卖公交卡的机器,购卡并充值之后,便能在巴库搭乘四通八达的地铁、公交车出行。当地常用的打车App包括Grab、Yango,都有中英文界面,方便使用。因为盛产石油,巴库的车辆加油价格很低,因此打车价也很便宜。
食宿:本地餐厅以清真饮食为主,烤肉鲜嫩多汁,值得尝试。巴库老城内外都有大量不同档次的酒店。如果想体验历史风情,可以选择老城内部由古建改造的酒店;如果想体验最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可以考虑住进火焰塔中,其中一栋楼是高级酒店。
宗教与风俗:阿塞拜疆是一个以伊斯兰教信仰为主的国家,在参观清真寺等宗教场所时,记得遵守相应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