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口天险为要道
太行八陉,绵延千里的山脉横生出八条断裂带,有小路可以穿过。关沟是第八陉,又是太行山与军都山的交接处,全长20多公里。两侧山岩陡峭,重岭叠嶂,蔽亏天日,中间有路,极为狭窄,只容一车通过。沟内树木葱郁,一水旁流。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写:“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晓禽暮兽,寒鸣相和,羁官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者也。”如今走在关沟,沿山边架起公路,有车水马龙相伴,还觉出险峻;若在当年,形单影只,无人相随,寒鸦鸣叫,回响山谷,令人不寒而栗。

自北方进入京城,翻山越岭,走关沟最为便捷。古人已知其地理位置重要,依据天险,建立雄关,此地便称为“关沟”。
居庸一名由来,古人传说,始于秦始皇筑长城时,让强征来的民夫等人住在这里,“居庸徒于此”,因而得名。古时有人把居庸关称为蓟门关,北京古称蓟,意即进入京城的大门。北端为居庸北口,即八达岭,南端为南口。两山之间,只在沟口才能见到平地。穿越关沟,南口是必经之地。南口最初不称此名,古人以北为上,南口称为下口,后来称为夏口,直到元代才称为南口,向北就是关沟。
朱棣长年驻守京城,更知道居庸关的重要,多次亲征漠北,都经此关出入。为加强关口的把守,于永乐二年(1404年)建起了南口堡城。

南口战事不间断
南口堡城距居庸关七八公里,北墙横跨东西两山,峰巅两座残墩台应为当年北墙的东北、西北两座角墩,顺着残墩南下,汇为南墙,这片巨大的区域便是南口城,“周围二百丈五尺。南北城门城楼二座,敌楼一座,偏左为东西水门。”从明代地图上看,居庸关居中,南北两口各建关城,南口城称南门口,如同南大门,封堵住沟口。南口城在北方威胁严重的时候,几经维修,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重修,到了清朝的雍正十二年(1734年)再次修葺。

南口城延续了上千年,经历了大小多少次战争,没法统计。直到现代还发生过南口阻击战,或称南口战役。南口及沿线长城要隘是阻击日军的天然屏障。战斗自1937年8月8日打响。日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攻击下,疯狂进攻。中国军队只有步枪、手榴弹、大刀与敌军拼杀。就是这样,中国军队与日军浴血奋战近20个昼夜,死亡过万人,日军伤亡也近万人。

南口战役虽然失败了,却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斗志。正如战后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周刊所言:“不管南口阵地事实上的失却,然而这一光荣的战史,将永远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此后诞生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可以说,南口战役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南口有位杨国庆,他走遍南口战役中的100余个阵地,发现了2000余件战役遗留物,建起一个抗战纪念馆。藏品有生锈的子弹、炮弹皮,带着弹孔的钢盔,防毒面具以及老兵签名按手印的宣纸,甚至破烂的军靴里的脚骨等等。纪念馆现已迁至昌平区流村镇禾子涧村。

行走古村寻古迹
南口城堡在明清两代曾经兴旺过。南北大街两侧多有铺面房,有经营粮食、布匹、杂货等的店铺,渐成商业集镇,可见当年城堡的繁华。清末修建了京张铁路,后来修通了京张公路,皆穿城而过。现大部分城墙已被拆毁,只剩一段南城墙。南城门经修复,券门完整,外表是新砖,洞内砖还为旧物。城门外两侧连接着城墙,城墙高5米,上宽3.5米,下宽5米,东西长约300米。因临着关沟的河,墙上用的是大块鹅卵石。从老照片中看到,当年城墙外面包砖。城砖剥失后,露出墙芯中的黄土与鹅卵石……
Tips:
路在南口西站即可。也可坐919路到达红泥沟站,步行约10米,到达龙虎台站,换乘昌70路到达南口西站。
南口城的照壁对着城门,也是文物,在此可停留体会。
南口城食宿方便。饮食也有特色,农家饭食是城里吃不到的。
南口抗战纪念馆在昌平区流村镇禾子涧村史二馆,地处山区,公共交通不是很便利。
联系电话:010-80192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