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运河之都 水韵淮安
作者:文·图/ 白英
发布时间:2025-10-24 10:14



“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诗作《赠楚州郭使君》中曾这样赞美淮安,作为京杭大运河与淮河的交汇之地,淮安的城市血脉里流淌着水运的基因。2000多年前,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连通江淮;隋代大运河贯通后,淮安成为“南船北马”的分界点;明清时期,朝廷在此设立总督漕运公署,淮安更成了全国漕运的中枢。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淮安因而被誉为“运河之都”。运河的波光中,古老的建筑、悠悠的号子、诱人的美食,无一不在诉说着这座城市与运河的不解之缘。



运河之都 水韵悠悠淮安城

踏入淮安的那一刻,恍若穿越时光之门,开启了一场穿梭古今的奇幻之旅。这座城市,现代文明的璀璨光芒与历史文化的厚重韵味相互交织、彼此渗透,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裹挟着独特的气息扑面而来。抬眼望去,水网如织,河湖星罗棋布,似是大自然精心勾勒的灵动线条,而岁月长河留下的斑驳印记,在运河粼粼的波光中隐隐浮现,诉说着往昔的悠悠故事。



千年大运河的烟波浩渺,带来了运河之都的繁荣。淮扬运河又称里运河,如果说大运河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杰作,那么贯穿淮安境内的里运河则不失为这一杰作中的光辉篇章。古往今来,五条河流(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二河、古黄河、盐河)汇聚于此,在大运河的数次河道变迁中,淮安始终是个绕不开的中心。如今的里运河沿岸风景优美,人文景点众多,所属的清江浦、淮阴、洪泽等区县中,有总督漕运公署遗址、古末口遗址、河下古镇、清江大闸等多处运河文保单位,既是明清漕运枢纽的地理坐标,更是南北文化交融的活态博物馆。



沿着运河的蜿蜒脉络探寻,中心城区清江浦的河水两岸是林立的高楼,里运河河心处,一座宛如翡翠般的长三角形半岛优雅地镶嵌于碧波荡漾的河面之上,这便是中洲岛,也即1415年就开埠的清江浦核心区。岛尖位置原址上重建的清江浦楼,静静矗立在河中央,远远望去,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整个中洲岛集古运河水景、文物与人文景观于一处,这座面积约40亩的岛上建有清江浦城市记忆馆、淮安戏曲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岛的周边还有陈潘二公祠、御碑亭、都天庙等古建筑,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区域,展示着运河的开放和包容。这座被水韵滋养的城,自然与人文辉映,不仅见证了“运河之都”过去的鼎盛,更展现了现今的繁华。



清江大闸 南北水运咽喉道

中洲岛原是运河古纤道的一部分,“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碑伫立于此,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沉淀丰厚,时至今日,岛上及周边河道,依旧完好地保留着明代的石驳岸、船闸等珍贵的水利工程建筑。上中洲岛,穿过书有“运都胜境”的牌坊,便是京杭大运河上保存完好且唯一在使用的古代水利建筑——清江闸。清江闸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全称清江大闸,为明朝永乐年间漕督陈瑄所建,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闸上的若飞桥连接清江浦两岸,闸体的结构精巧而坚固,由正闸和越闸两部分组成。正闸用黑麻石(玄武岩)、长方条石和煮熟的糯米浆拌石灰做粘合剂砌成,桥面原可启闭拉动;越闸是固定的木桥,现在均是钢筋水泥桥。正闸的前后均有闸塘,迎水的上水闸塘小,出水的下水闸塘大。越闸的建造时间较迟,为分担正闸的水头而建。在古代,这里曾是南北水运及漕粮所必经的咽喉要道,而清江闸,就像是一把关键的钥匙,控制着运河的水位和船只的通行。



站在闸桥上,极目远眺,运河两岸的景色尽收眼底。在清江大闸畔,有一组名为《绞关》的雕塑,逼真地模拟了清江大闸的运作。每一次升降清江大闸,都需要6名闸夫同时推动巨大的绞盘,闸夫们光着膀子,肌肉绷得像铁块,正在奋力地转动绞盘,脸上的表情专注而坚定。遥想当年,每当运粮季节,万艘漕船“帆樯衔尾,绵亘数里”,闸门缓缓开启,漕工们喊着响亮的号子,齐心协力地拉动船只,那壮观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Tips:

交通:高铁:南京、上海、北京等城市可直达淮安东站,市内:景点间距离较近,建议打车或骑行。

美食:软兜长鱼、平桥豆腐、文楼汤包、淮安茶馓等

旅游:清江浦景区、淮安古城区、周恩来总理故居、河下古镇等,还可从清江浦码头出发乘坐画舫夜游运河,在淮安民俗博物馆体验非遗手作,听一场淮剧或淮海戏感受地方戏曲的独特韵味,或沿里运河绿道骑行享受慢生活。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