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有《旅游》看天下
1979我们创刊
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与海淀公园 畅春园历史与现代的沉浸之旅
作者:文/ 吴振 图/ 阿咚
发布时间:2025-10-24 10:47



在北京海淀,一座融合古典神韵与现代精神的建筑——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与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海淀公园共同守护着三山五园第一园——畅春园的历史文脉。这里不仅承载着皇家园林的文化记忆,更彰显着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息。青砖黛瓦间流动着艺术的光辉,传统园林景观与现代展陈空间相映成趣。当游客漫步其间,既能触摸到三山五园厚重的历史肌理,又能感受到中关村科技文化迸发的时代脉搏,传统与现代在此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2025年金秋时节,《山水连城——海淀历史文物展》在海淀公园西北角的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盛大开启。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是北京市首个非遗址类地下艺术博物馆,也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又充满现代活力的文化殿堂。



畅春园 三山五园第一园

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艺术中心)选址于旧日畅春园西花园西北处,这里曾是皇家园林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

在三山五园的谱系中,畅春园恰似一位低调的先行者。作为三山五园中的第一园,这座始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的皇家园林,不仅是清代第一座避喧听政的皇家园林,更奠定了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集群的格局。园内山水布局精致,建筑典雅,四季景色各异,被誉为京西小江南



畅春园的诞生,始于对水系的精妙利用。这片曾被称为丹棱沜的湿地,拥有丰沛的泉眼与纵横的溪流——玉泉山的活水沿万泉河注入,汇集成天然湖泊,为造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底。

康熙年间修建畅春园时,特意保留了这里天然的水脉。园中的湖泊和水道既有调节水量的功能,又营造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野趣。这种师法自然的理念,后来被圆明园、颐和园继承,成为北方皇家园林的标志性特色。



不同于紫禁城的威严,畅春园将理政空间与休憩场所巧妙缝合。园区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前段的九经三事殿是皇帝听政的核心,春晖堂是太后居所,后段则是园林区。这种前朝后寝、园政合一的布局,体现了康熙对自然的向往和农事的关注。他在《畅春园记》中写道:宫墙不高,以便望田野;苑门常敞,欲见农桑事。据记载,每年春耕时节,康熙会登上园西的观稼台,看京西农民犁地播种。

雍正继位后,虽常住圆明园,却始终保留着畅春园的规制,每逢康熙忌日都会来此祭拜。乾隆时期,畅春园成为接待藩属国使者的场所。乾隆之后,清朝从鼎盛时期快速衰退,畅春园也逐渐荒废,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畅春园与圆明园等一起毁于英法联军的炮火。之后,由于无力修缮以及战乱不断,昔日的畅春园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在畅春园的旧址上,除了恩佑寺与恩慕寺山门,已经基本上看不到地面文物了。

今天,艺术中心在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孕育而生,与海淀公园无缝衔接。它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畅春园遗址的群湖之畔,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艺术中心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示着三山五园的魅力。



文化艺术中心 现代与古典的完美融合

步入艺术中心,一座园林景观中错落有致的典雅小楼迎面而来。建筑线条曲直交错,灰色悬山顶与原木色幕墙相得益彰,既有传统园林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时尚感。

艺术中心的整体建筑设计由清华大学张利主持,灵感来源于北方园林院落式布局。设计师通过现代手法重新诠释这一传统布局,使得整个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艺术中心不仅保留了畅春园的自然雅淡风光,还赋予了全新的文化内涵。空间布局疏落有致,让人置身其中,既能感受到古都韵味,又能领略到新颖时尚的完美融合。



为了尽可能地保留地面景观,最大程度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维持三山五园的整体历史风貌,在艺术中心约2.12万平方米的总建筑规模中,近2万平方米的建筑被巧妙地建于地下。同时,艺术中心的建设还需应对复杂的地理环境挑战。项目所处的海淀西山区域地下水资源丰富,工地紧邻海淀公园景观湖,且距离运行中的地铁16号线最近处仅6.9米,既要避免湖泊、地铁对文物可能产生的影响,又要保障地铁安全运行。对此,项目技术团队进行了细致研究,采用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确保建筑和文物的安全……

 

Tips:

交通:前往海淀公园或者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可以乘坐地铁16号线,在万泉河桥站下车。去往恩慕寺、恩佑寺山门,乘坐公交在北京大学西门站下车即到。

游览路线: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海淀公园,骑行10分钟到恩慕寺、恩佑寺山门,北京大学西门(入校参观需提前预约)。

门票:无。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常设展免费。


北京旅游网 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